續*德國非去不可的步道 – 大自然的呼喚Berchtesgaden阿爾卑斯山(一)
第二天: 山上的氣候變化無常, 初夏的阿爾卑斯山也不例外. 昨天是太陽高照, 半夜卻下了一陣大雨, 温度也隨之降低. 在戶外露營的Nico, 雖有睡袋仍得多加衣服來保暖. 大多數的徒步者是不會睡懶覺, 一大早大家吃完早餐8點過後便打理背包準備出發. 雖然昨晚沒睡好覺, 但醒後精神仍很高昂.昨晚約有三十多位徒步者住這裡, 但大多數人只是徒步二天一夜, 所以他們回原步道回去. 只剩下一對美國人, 4位約四十多歲的德國人, 一個德國家庭與四位成年子女; 和我們三個人則繼續前往下一段行程. 前天出發前從旅遊服務中心得知, 部份步道積雪, 高度約2119米Ingolstadterhaus小木屋尚未開放, 因此我們得改變行程走到今晚住宿的小木屋Wimbachgrieshutte高度約1327米.
有兩條步道可以走到Wimbachgrieshutte小木屋, 其中一條雖然是屬於紅點(較容易)且所需時間也比較短些, 但得經過Ingolstadterhaus後才能到達, 另一條步道得走回昨天的一小段步道後再向上爬, 而步道則是屬於黑點(難度高些)且所需時間也比較長些. 看完地圖後, 我們三人研討後決定選擇後者– 徒步5個半小時. 雨後雲層似乎較低, 幾乎看不到昨天步道上看到的景觀, 走回原先步道約40分鐘後, 看到步道指標指示向左爬行進入森林內, 而步道也漸漸地變窄, 能見度也越來越低, 雖然如此, 氣温沒有昨天的炎熱爬上山坡時反而不吃力.
朝著陡峭的山坡緩緩向前爬行, 地形為連續Z字鋸齒形, 60度以上的坡度段有好幾處. 爬行將近一個小時後, 我們走出森林眼前呈現出是一座岩石峭壁, 上山的標記由白圈帶紅點變成像是奧地利國旗上下紅色中間白色橫間組成. 沿著岩石峭壁往上爬行約二十分鐘後, 接著是登上二段共約50個木梯之後, 步道也逐漸變寬, 循著步道一直向前到岔路口, 步道指標指示向左行, 引我們到一處空曠的山丘, 頂上有一座氣候望觀台. 此時我們已走完約今天一半的行程了. 我們決定在此休息一下, Nico順便可以弄乾他的帳棚.
雲霧仍迷漫於山中, 坐在山丘上根本看不到周遭的環境, 但仰望天空時, 可以感覺到太陽使勁地透出它十足的陽光來揮走雲霧. 在無風助力之下, 濃厚的雲霧繚繞於半空中, 露出的陡峭山峰似浮於天空中, 寂靜無聲中偶爾傳來幾聲高音的金雕steinadler, 周遭一片綠色灌木叢, 有如身處於人間仙境, 構成一幅相似中國水墨山水書畫. 耐心的等待之下, 陽光微微露出臉來, 一陣微風吹著飄走白雲, 頓時看到我們身處之地是被群山圍繞著, 就連土撥鼠marmot也趁機從洞口躦出來享受微弱的陽光. 為了要拍照片, 我們在此待了二個多小時. 因為能見度很低, 走在我們後面的其他德國人在岔路口時轉錯彎, 還好我們身於高處可以看到他們, 及時呼叫他們回來. 在山上稍微走錯路, 天氣不好時特危險, 他們是以最新科技的GPS和手機Google地圖來導路, 而我們三人只有一張從旅遊服務中心拿到的小地圖, 這也成為我們晚上聊天的話題.
昨天天空晴朗, 今天卻是雲霧繚繞, 真是變化無常.
太陽露出笑臉後.
儘管雲遮霧繞, 偶爾天空呈現出淡淡的藍色.
相似中國水墨山水書畫.
覆蓋白雪的山峰偶爾露出, 為這寧靜的地方添加一份靈動, 美不勝收!
我們位於的高度還算是很高, 接下來則是下山路線, 穿越一片灌木叢後, 我們來到一處岩石山谷, 步道是由岩石落下後而形成, 因為這一帶的山脈是岩石形成的, 所以穿越時得小心腳下滑動的碎石和往下掉落的落石. 繼續往下走最後碎石步道引我們到一處開闊的碎石平地, 不久後Wimbachgrieshutte小木屋就呈現在我們眼前.
Wimbachgrieshutte小木屋看似比Karlingerhaus小木屋要小很多, 進入後生了火的壁爐讓人感到特温馨, 一些裝飾品及一隻野狼標本讓人誤為是間狩獵木屋, 但它仍不失其舒適感. 今晚住這裡的人比昨晚還多, 大多數是從另一方向上來的徒步者, 只有其他12位連同我們是從上個木屋過來. 這個小木屋沒有供應熱水, 還好今天氣候陰冷沒有流太多汗. 一對美國人因為不知道步道仍積雪而選擇走另外一條步道, 結果因為積雪嚴重原是4個半小時的行程, 他們卻走了8個多小時才到達. 登山徒步時根本無法預測前方, 所以出發前應事先準備且得非常小心謹慎, 絕對不能太依賴科技玩意.
進入小木屋前得先用刷子把登山鞋底刷乾淨.
生起火來的壁爐讓小木屋更加温暖舒適.
小木屋內也掛上耶穌十字像.
第三天: 還好昨晚打鼾聲沒有第一晚的嚴重. 昨天整天雲霧籠罩, 今晨太陽出奇地從雲層露出展開笑容. 因為路況的關係我們昨天得改道, 若照原先計劃的話今天的徒步只有2個小時, 且缺乏挑戰性. 與在外露營的Nico會面商討後, 我們決定更改今天的行程, 走回昨天一段步道, 然後會連接一段新的步道, 最後會引我們到第一天的第一段步道回到St. Bartholoma聖巴多羅買朝聖教堂, 約5個半小時. 同時回去再看些昨天無法看到的景觀.
從Wimbachgrieshutte小木屋可以欣賞Wimbachtals岩山山谷和Watzmann山脈.
這一帶的山脈是岩石形成的.
步道是由岩石落下後形成.
積雪仍未融化.
第一天是從左邊順著字鋸齒形的山路往上爬, 而第三天則是從右邊岩石峭壁往下走.
這是第一天我們往上爬一條相似無止境的Z字鋸齒形山路, 坡度應有60度以上, 從岩石峭壁下來後才知道它是如此的陡峭.
Z字鋸齒形的山路頂端.
第三天則是穿越岩石峭壁, 得拉著鐵鍊往下走.
遍地白色野花, 看似桃花源一般的仙境.
群山環抱著國王湖.
起點也是終點處, 把伴著我們的木棍留下給下位徒步者.
離開前再拍一張St. Bartholoma聖巴多羅買朝聖教堂.
走完了這三天二夜的步道後, 回想起我巴西女友問我們的問題, 現在我會回答是陡步旅行不僅是為了接近大自然, 是為了給予自己挑戰、去除恐懼, 給予自己目標的感覺, 去尋找生命的元素. 當我仰望無際的天空, 懷抱於群山中, 頓時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而人世間是善或惡, 是貧或是富都已不重要了. 心情變得非常舒坦快樂, 對自己更有信心; 在高山荒野中人得必須靈活才能生存. 陡步旅行是很辛苦, 得背著背包翻山越嶺, 走在泥濘的山路上, 面臨著嚴酷變化無常的氣候, 承受又濕冷又累, 甚至害怕於惡劣的地理環境. 但陡步給予的回報卻是很值得, 這種回報是無法從城市旅行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