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隨著楓葉凋零落地悄悄地到來了. 打噴嚏、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的感冒季節正式來臨了. 冬天是流行感冒高發的季節, 人在無意間中就會被病毒侵襲, 它會侵襲不管是小孩或是大人, 冬季的病毒往往是不分年齡、種族或性別歧視. 一旦得了感冒, 就得苦熬好幾日.
上星期辨公室內可以聽到許多人不是打噴嚏就是咳嗽, 聽起來好像是在進行一場比賽, 看誰咳的大聲. 到了星期五時, 有三位同事請了病假. 到了週末時我的身體也承受不了這外來活躍的病毒, 於是星期一我決定不是去看家庭醫生而是留在家中好好休息一下. 這又讓我想起小時候感冒的情景...
因為父親是位長子, 所以我們小的時候與阿公和阿嬤一起住. 我記得那時, 只要我們任何一位小孩咳嗽的話, 阿嬤就會對著媽媽嘮叨著, 趕快到藥房買止咳藥或是帶我們去看醫生. 於是家中的櫃子裡是塞滿不同種類的感冒成藥, 或是未吃完的醫生處方藥. 直到我開始工作後, 這種情況依舊沒有改變, 甚至變的更糟糕. 因為工作關係, 進出醫院看病非常方便, 只要我一有小感冒就會掛號看醫生拿藥吃, 嚴重的話就是掛急診打點滴. 所以形容我曾是個藥罐子一點也不誇張.
曾經看過一些報導說, 我們大多數人一年之中至少會感冒兩次, 以前的我則不屬於大多數人. 這是因為只要我一感冒就馬上吃藥, 症狀有好轉後我就馬上停藥, 但症狀消失並不意味著感冒完全痊癒, 一旦停止服用藥物, 很容易讓病毒東山再起. 若再服用同樣藥物, 就無法對抗此病毒, 因為病毒已對此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因而醫生得開予藥效更強烈的抗生素來對抗病毒. 這也難怪我以前經常到醫院報到打卡.
隨外子移居到紐西蘭後, 因為醫療系統不同, 及人們對用藥的看法不同, 我也跟著改變對感冒處理的心態 – 預防重於治療. 即便感冒苗頭時, 我不再馬上預診看家庭醫生, 而是讓自己的免疫系統來抵抗外來的病毒; 如果只是一般感冒, 能不吃藥就不吃藥. 在二十多年來, 感冒過的次數是越來越少, 大多是幾天之後就能自動痊癒, 去看醫生吃藥的次數則是用5根手指頭就可數得出來, 讓自己的身體去對抗病毒, 來發揮自癒的能力.
抗生素的發明應是醫藥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這得歸功於蘇格蘭人Alexander Fleming. 這位生物學和藥理學家於1928年發明抗生素盤尼西林, 之後人類的壽命跟著延長. 但人們卻把抗生素當成是解救各種疑難雜症的萬用靈丹, 不僅是長期大量用於消滅感染細菌和抗感冒病毒藥物之外, 我們也濫用抗生素於我們居住的環境中, 使用於畜牧養殖業和裁培農作物上. 然而我們卻是為這些細菌製造生存的機會, 產生抗藥性, 因而發展出所謂的”超級病毒”. 最近一位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工作的高級官員聲明, 抗生素的時代已經走到盡頭了. 因為現有的抗生素已無法控制此超級病毒了.
盤尼西林的發明人Dr Alexander Fleming在他的實驗室內研究細菌 - 照片來自英國科學博物館
雖然感冒不吃藥可能讓你感到不舒服, 和讓家人感到焦慮不安, 但吃感冒藥其實只是緩解症狀, 不是根治. 是受到感染後的身體產生抗體最後打擊了病毒. 感冒病毒有上百種, 而現有的抗生素是無法消除這些病毒, 反而是破壞了對人體有益的細菌; 因而讓其它有害的細菌有機可乘. 所以正確認識抗生素與人體之間的互動和作用, 和平日以正確飲食、運動和生活規律來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進而發揮出自癒力是打擊感冒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