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前, 收到婆婆從紐西蘭寄來的聖誔卡片和2013年月曆. 婆婆因為年級稍大, 家中沒有電腦, 所以只好仰賴傳統方式飄洋過海把卡片寄到英國. 二個月前很意外收到在大學唸書的姪女從台灣寄來的明信片, 我心想, 現在還有人提筆寫聖誔賀卡或明信片嗎?
在過去的十年中, 隨著電子賀卡和社交網路平台Facebook 和Twitter 的興起, 聖誔賀卡和明信片的銷售量則是大幅下降. 省時、省錢且是即時發給親朋好友當然是最大的吸引力, 也難怪現今郵差先生大致上是遞送人們在網上所購買的產品, 而不再是情書、明信片或賀卡了.
由於社交網路平台即時訊息的功能, 我們可以知道親朋好友過去一年所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 如結婚、生子、找到工作、被解僱、離婚或結束一段感情, 透過email, Facebook, Twitter 和Blog 我們馬上可以分享到他們的歡樂或悲傷; 而不需費時等待郵差先生的到來.
但對不常聯絡、見面或是居住不同國家的親人和朋友來說, 收到一張由郵差先生送來的聖誔卡片, 卻有著不同於電子賀卡的意義. 卡片是在提醒彼此對方, 來記得不常聯絡和見面的親人和朋友, 一種保持聯繫的方式.
雖然這二張卡片沒有華麗的設計, 但它們為遠離家鄉的我們帶來一種安慰與喜悅; 讓我們覺得受到親人的關懷. 因為婆婆和姪女得花時間去書店挑選卡片, 然後手寫(現在還有多少人會手寫信件!); 這種心意是很難得的! 我們珍惜著這些卡片, 於是把它們擺放在書架上, 讓我們時時刻刻來欣賞它們, 窗外白茫茫的雪白世界, 這些卡片也為我們帶來温馨的感覺.
婆婆寄來的紐西蘭聖誔樹卡片
姪女從台灣寄來的明信片
昨晚又下了一場大雪